位于仙霞新村街道的虹旭居民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40余年风风雨雨,小区房屋结构老化、屋顶漏水、道路狭窄、停车难、绿化差、垃圾遍地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如今,走进虹旭居民区,却是另一番景象——卫生死角变成了生境花园和无忧谷,废弃荒地改造成了公共空间,拆除违章建起了市民中心……这一切的背后,源于一位“小巷总理”十余年来的坚守,她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社区治理,她就是市劳模、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红萍。

一度想要放弃

曾经是广告公司主管级的吴红萍,因为机缘巧合被虹旭小区老书记拉入了居民区工作团队。

刚来的半年,吴红萍心怀一股热忱走家串户访民情,收到的却是一句句充满质疑的冷言冷语。面对这样一个“困难重重”的小区,她的内心每天都在打退堂鼓,甚至想一走了之。

转机出现在一次现场调研。调研中,吴红萍收到了200多份“问题清单”,其中,一位退休老党员写来一封信,列举了社区存在的各种问题,足足有6页纸,最后写道“我希望你能给我们的社区带来变化”。正是这封信,让吴红萍坚定了留下来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做居民工作得“听劝”

吴红萍到岗一年多后,虹旭小区迎来“大考”—— 小区综合改造提升。

小区道路拓宽需要把一处垃圾箱房后移1.5米,附近一户居民坚决不同意,甚至指着吴红萍的鼻子骂了3个小时。但她依然好言劝说,并保证垃圾箱房会派专人管理,不会散发出异味。最终,该户居民不但同意了垃圾箱房后移,还主动做起了垃圾分类志愿者。“大多数居民利益不能少,少数居民的利益也不能丢。”吴红萍说,一项工程有三分之二居民同意便可开工,但她一定要做到居民100%同意后再开工。“有反对的声音,就代表老百姓有诉求、有不满,我只有把他们心中的疙瘩都解开,回去才能安心地睡觉。”

楼下是花园,出门有风景,车辆停放有序了,居民们垃圾分类和投放也井井有条。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年居民还主动参与改造。吴红萍说:“无论什么项目,开工前和居民协商是最重要的。居民说得有道理,我们就得想方设法满足。做居民工作,不能自我感动,而是要让老百姓觉得好,要懂得‘听劝’。”果不其然,眼看着自己居住的小区一天天变好,居民们一下就认可了社区党组织,对社区也更关心了。

共同呵护小区的“美”

小区管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神经末梢。若小区居民像以前一样,垃圾乱扔、车辆乱停、杂物乱堆、狗狗粪便不清理,不出几个月,小区必将恢复“脏乱差”。“要想让小区‘美丽永驻’,必须激发居民改变现有的行为模式,提升文明素养。”为此,吴红萍推出了“居民改变了环境、同时也以环境改变人”的“双改变”行动,制定了“虹旭居民文明十公约”,规定了奖罚制度。

在长宁区首个具有生物栖息环境功能、种了70多种植物的生境花园,居民自发组成了一支“守护者联盟”,从一开始的14人到现在的20多人,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进来。每一天,园子都有专人负责维护,修剪花木、翻新花箱里的土壤、清除池塘里的淤泥……越来越多居民开始走出家门,参与到生境花园的日常治理中来,并在其中不断认识新朋友。

“以心换心,用心帮助每一位居民。”吴红萍说,“社区阵地虽小,但能施展的舞台却很大。老百姓口中无小事,件件都是天大的事。”每当居民拉起她的手,感谢其为大家办了一件大好事时,吴红萍都会感谢居民们的理解与支持,“大家一起携手,相互温暖地往前走,把自己的家园变得更好。”

(劳动报记者 李成溪)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