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邵慧

8月9日,宁波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一支名为“她乡共创”的大学生团队正在选场景、架设备,他们即将采访一名女性创业者,并用文字、照片、影像来讲述她的创业故事。

团队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处”——受益于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所探索的乡村振兴传播类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致力于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且具有理论和实操能力的传播类人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李乐表示。

访谈47位农村创业女性形成17万字文字 这所高校把“田野变成课堂”  第1张

今年暑假,她乡共创团队对农村创业女性开展访谈。采访对象供图

真题真做,访谈47位女性形成17万字文字

作为重要的顶层设计者,李乐生于乡村、长于田野,对乡村充满了感情,对人才培养模式也倾注了许多心血。他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传播类人才培养最核心的环节在于‘真题真做’”。

“真题真做”的关键其实就是把“田野变成课堂”。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自觉投身到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的生动实践中,坚持“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题真做、村校结对、成果落地”的思路,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真问题为教学工作建立内容丰富的题库。

访谈47位农村创业女性形成17万字文字 这所高校把“田野变成课堂”  第2张

今年暑假,她乡共创团队对农村创业女性开展访谈。采访对象供图

本文开头所提的“她乡共创”团队将目光着眼于农创客、高校和妇联三方的联合发展,主张建立以农村创业女性即女性农创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对接高校和妇联、以实现三方协同发展最终助力共同富裕的社会公益性平台组织。借此平台为农村女性创业提供支持,帮助更多农村女性实现创业就业,推动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时至今日,团队累计走过600多公里的调研路程,深度访谈了47位农村创业女性,并形成了17万字的访谈稿和333页的调研报告,学生们由此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爱上乡村。

“具有创新思维和市场洞察力的学生为公司注入了不一样的创新力。他们擅长用富有创意的方式传达信息,为乡村创业项目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宁波西梅文化总经理江雯雯表示。

小题大做,在乡村传播实践中重写“人生剧本”

一个一门心思要出国的大学生,为何“改行”报考了农村发展专业的研究生,决心今后扑到乡村振兴事业里?

这名学生是宁波大学毕业生朱晴和。他本来就读于日语专业,规划好的“人生剧本”是到日本进一步深造,因为相较于生活了二十多年、早已熟悉的生活环境,那时的他更倾向于走出去,去见识更加新鲜的人与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由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邵慧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成为该院乡村振兴传播类人才培养的一个“亲历者”。令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看似偶然的经历,竟改写了他一早设定好的“剧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真可称得上是‘小题大做’了”。

原来,学院教学团队大力倡导在学科竞赛和“双创”比赛引领下开展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在比赛周期内有效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对抗性赛制中更有效地检验学习成果。据悉,所培养的学生在以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为代表的学科竞赛中已获得30多个奖项。

朱晴和便是这一导向的受益者。在乡土情结驱使下,他参加了浙江省乡村振兴大赛,和来自新闻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采访糕点师傅、国药馆馆长、老药工、镇党委书记等人物,记录山川、建筑等自然人文景观,创作了纪录片《守心鸣鹤》,以古镇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题,以传承的载体“手”为线索,讲述古镇中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获得了2019 年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金奖。带着被课程激发的乡村情感和丰富的乡村视频拍摄经验,朱晴和后来进入四川资阳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并于2023年考入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农村发展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盆景已成风景,越来越多的学生涌现。据悉,参加乡村传播实践的学生已拍摄40多部乡村振兴纪录片、16部宁波形象短视频、1部大学生返乡创业广播剧,制作2项非遗产业发展和景观规划策划方案,文化赋能改造2处乡村闲置空间。学生实践成果转化成10多篇期刊论文。

“这批大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农村和农业,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奉化农创客发展联合会秘书长、尚田乡村创客联合会理事长赵洁对该模式人才培养效果给予了高度肯定。

田野变课堂的同时,乡村也被请进校园。学院建构开发了“涉农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RTB 广告投放系统”,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设置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乡村文化发展等模块,将学生代入到乡村情景,实现深层认知与创意激发。两个系统上线4年多来,覆盖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等多个专业,系统面向全国高校共享,目前已有35所高校申请使用该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凸显人才培养特色,解决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既是我们的主动选择,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佩芬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