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之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过去10年,番禺区增加137.43万人,增幅为94.9%。在全市增幅排名第一。

人潮涌动不止于此。广州大学城建设20年来,累计向全国各地输送了超过80万名毕业生,是粤港澳大湾区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

数据的背后,是番禺区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提升的发展优势。

广州大学城,人才何以成潮?  第1张

从“北上”创业的香港青年到“南下”寻梦的内地英才,越来越多年轻人在这片热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他们带着梦想与激情,跨过城市与区域的“河流”,逐梦大湾区。

打造人才生态圈

香港青年林广健是大湾区“北上”创业浪潮中的一员。

2016年,刚刚本科毕业的林广健来到了广州大学城,一边攻读法律专业硕士学位,一边在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的帮助下,顺利起步,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湾区创业之旅。

“这里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全程协助我们开办企业,使得我们公司可以顺利在番禺诞生,而在番禺的创业成本性价比较高,我们也多了很多创业试错的机会。”林广健说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湾区青年的交流活动丰富了起来。2019年在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的帮助下,林广健创立广州金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朋友圈”。

广州大学城,人才何以成潮?  第2张

他认为,番禺有着广州大学城、万博商务区等重大平台的发展潜力和产业人才集聚优势,近年来更是出台了多项人才扶持政策,正是因为这些利好因素,创办的公司才逐渐发展起来。

广州市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裁王寒介绍,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成立至今,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搭建起大学城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例如,今年3月,与番禺区人社局等政府部门,联合在广州大学城举办了人才交流对接活动,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吸引番禺区内的企业前来招聘,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

在港澳资源协同合作方面,2023年,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成立粤港澳高端服务咨询运营中心,与8家香港行业协会,整合港澳上中下游涵盖金融、美妆美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链资源,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共同为湾区青年人才提供服务。

广州大学城,人才何以成潮?  第3张

在她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也备受追捧。

“一方面,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用人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传统实业也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复合型人才有着强烈需求。同时,金融、电商直播、物流等服务业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王寒说。

她希望,未来大学城能加强创业生态体系的建设,为学生和港澳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支持和资源,吸引更多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才留在大学城,参与和见证大学城的发展,并通过他们的努力,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与林广健“北上”创业不同,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许山山则选择“南下”香港,开启他的人生新篇章。

“选择留在香港继续我的中医事业,主要源于对中医的深厚兴趣与热爱。与国内当前医疗环境有所不同,香港提供了一个纯中医行医环境。”许山山说,相比之下,香港的三所设有中医专业的大学则更注重基础研究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广中医则通过强化临床实践,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这对于未来步入职场、应对各种复杂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广州大学城的未来,我满怀期待。”许山山希望,大学城能够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推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同时,随着大湾区的国际化进程加速,广州大学城能积极拥抱世界,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学者及企业的加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广州大学城,人才何以成潮?  第4张

据了解,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已获批准,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等6类内地人才可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截至去年底,近1万名内地人才通过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来港。北上方面,已有约9000宗申请获批。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番禺区持续深化政校企、产学研融合发展,凝聚广州大学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企业多方力量,不断探索人才交流新方式、新渠道,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其中,迭代推出“1+4产业人才政策”“人才生态30条”,搭建“一政策一卡一房多层次多阵地”人才工作体系,以更大诚意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同频共振。并联合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志愿者协会共建“广州大学城青年科技志愿者服务中心”,以“N+1”项目机制让优秀在校大学生沉淀到企业一线研发与运营中,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广州大学城,人才何以成潮?  第5张

今年以来,番禺充分整合穗港创新资源,促成广州大学城创新平台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有关机构开展合作,在实验仪器设备共享、低空经济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互促共进,为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曾在采访中表示,期待更多青年人才到大湾区来、在大湾区流动起来,让粤港澳大湾区从人才高地向创新高地不断发展。

人才共融之路越走越宽

大湾区人才流动“北上南下”“双向奔赴”趋势背后,是大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区域内城市的互补优势。

“广州大学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主要源自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乎位于大湾区的地理中心。周边环绕的生物岛,不仅汇聚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还涵盖了多个产业链环节,这些均构成了有利的产业集群基础。”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林道谧说道。

广州大学城,人才何以成潮?  第6张

她坦言,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深刻体会到近年来所经历的显著变化与丰富资源,“我时常带领学生参观周边企业,而今在大学城附近便有两家独角兽企业——小鹏汇天与探迹科技,成为我们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与灵感。”

随着广州大学城及其周边孵化器的兴起,一个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生态正在逐步形成,为学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

以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为例,针对大湾区的人才需求特点,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如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同展开青年就业创业交流活动,帮助青年了解湾区发展最新趋势,增长青年的就业见闻。

广州大学城,人才何以成潮?  第7张

与此同时,为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通过共建粤港澳高端服务咨询运营中心,协同港澳商企在内地落地营商,加快推进港澳和内地之间产业及人才的融合发展,帮助港澳资本能够深度参与湾区9+2城市发展。

“香港拥有较好的法治化和市场化,我们在高端人才方面,可以利用香港链接中西方支点,帮助湾区企业更好地接轨国际,带动港澳企业‘引进来’和内地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王寒说道。

在林道谧看来,大湾区内的企业和机构更加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这为人才的双向流动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通过人才的交流和碰撞,带来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进一步促进区域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大学城能打造成大湾区的产业中心,如同硅谷之于美国加州。”她表示,可以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人才优势,特别是国际留学生资源,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加入。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本土与国际),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机制,以满足其创业与生活需求,“最终,通过持续的创新与人才引进,我们有望实现人才在大湾区的集聚与留存,为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广州大学城,人才何以成潮?  第8张

人才之于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让更多人才聚集起来、发挥优势才能,在人才的双向流动中,为大湾区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绘就大湾区新图景。

有存量,有“活水”,有支撑。从“湾”有引力,到人才成潮。人才近悦远来的背后,正是湾区“智核”广州大学城对人才价值形成的高度共识。

南方+记者 钟晓宇

【作者】 钟晓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