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据澎湃新闻报道,这个夏天,户外工作者的处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专家指出,城市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为目标,更好地运用公共空间,调动街道上的各方力量,并与劳动者所在的机构或平台协同,为在极端天气下进行户外工作的人群提供关照与引导,包括减少与行人、物管的摩擦等。

就像在中国的城市中心,总会有某种大型的雕塑,在一些欧洲国家的城市中心广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喷泉存在。之前以为,这样的设施是美观装饰大于实际作用,但是,当看到一则“欧洲罕见高温影响民众生活,喷泉成公共避暑好去处”的新闻,无数的儿童和行人在喷泉沐浴下欢笑的时候,瞬间就改变了对喷泉的认识。

同样是受到高温酷暑的影响,在我国各地不时爆出户外工作者因为降暑措施不力,以至于患上热射病休克,甚至死亡的消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们的城市广场,如果多一些纳凉降温设施,将会给行色匆匆的路人、无处纳凉的居民,特别是辛勤工作的户外工作者带来多少清凉,又能避免多少人间悲剧。

一个美好的城市,以人为本是它不灭的灵魂。一个城市有多么爱它的人民,那么这个城市的人民就会赋予它多少爱的韵味。千千万万的户外工作者,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为这个城市日复一日地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创造价值。这个城市也应予以相应的回报,为户外工作者们提供坚实的劳动保障。

这样的劳动保障,不仅体现在给户外工作者发放适当的降温津贴和补贴中,也体现在细致入微、体贴人心的城市关怀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很多城市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场所、共享冰箱,一些驿站以适宜温度来保障电池安全充电,还有商户免费提供包括啤酒等冰镇饮料。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一个城市对户外工作者的尊重与关爱。

如此做法,也与保护劳动者的立法精神一脉相承。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在《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等等。

客观而言,这些立法有利于保护户外工作者的身心健康。但还应看到的是,有关劳动法规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明确了用人单位在保障劳动者上的义务,却没有在统筹公共设施、协调各方力量对户外工作者劳动保障上有所着墨,这也导致了在维护户外工作者权益,主要靠一些个体或者群体的创造性措施,而不能充分发挥属于城市的强大力量。

在城市的繁华背后,凝结了无数劳动者的汗水。善待户外工作者,折射出一个城市的伟大与美好。从长远看,应当积极推动劳动立法,将各种创造性措施纳入到法治轨道。包括快递、外卖收发点设置冷暖风扇等设施,街道层面开启共享冰箱、接纳冰袋等降温工具,在公共空间设置喷泉等调节气候的水景,规划弹性的户外劳动者休憩、充电处等。改造公共设施,集聚各种力量,城市对户外劳动者的关爱,也必然塑造一个更美丽的人类家园。

□阳晨(法律工作者)